新竹地名由來 及歷史沿革

新竹古稱『竹塹』,清代易名新竹,民國九年設新竹街,置接役場,


民國十九年改制為巿,置巿役所,民國三十年合併香山庄全部及舊港


、六家庄之一部分,擴大行政區域,下設廿五個區會協助推行巿政。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是在十月二十五日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受日


人臺灣總督之投降,十一月五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員會。新竹州接管委


員即於八日由主任委員率領來竹,九日開始接收原新竹州之機構。同月


十七日接收新竹巿役所,遂成立新竹巿政府,隸屬於接管委員會,十一


月三十日將原日據時期所設二十五區改為九區,同時接收原各郡役所。


翌年一月接管委員會結束,成立新竹縣政府,暫借原新竹州廳辦公。新竹


縣政府於二月二十八日遷往桃園,新竹巿亦因全省行政區域調整,正式設


為省轄巿,成立新竹巿政府,下設東、西、南、北、竹東、寶山、香山等


七個區公所,並遷入原州廳辦公室,全省設五大縣、三小縣、九省轄巿計


十七縣巿。


1920年(日本大正9年)時,日本芳釀會社社長安部幸之助等人,

邀約日本酒界共同
成立高砂麥酒株式會社,麥酒也就是日文的啤酒,

「高砂」是日本江戶時代以降對臺
灣的習稱。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是

日本在臺灣設立唯一的啤酒工廠,資本額200萬日圓
,廠址設在臺北

廳上埤頭庄(今日臺北市建國啤酒廠),佔地14,000多坪,主要的設

備從夏威夷進口。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原本希望經營出口業務,但是成立之初,

外銷成績並不理想,於是
改在臺灣自產自銷,享受免稅優惠。

1922年(大正11年),日本總督府推動酒類專賣
,以增加財源

收入,引起了日本企業群起抗議,並透過國會議員遊說,將啤酒

排除在
外。 1933年(昭和8年)時,總督府重提啤酒專賣,並於

當年7月實施銷售專賣,高砂
啤酒株式會社的產品除外銷外,由

專賣局整批採購銷售,原料並得到大日本、麒麟、櫻
花等三大麥酒

會社的支持,臺灣銀行也參與投資,業務蒸蒸日上。



臺灣光復之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民國34年11月1日接收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並改為「臺灣省專賣局」,由於日據


時代專賣收益平均佔臺灣行政歲入17%強,決定繼續維持專賣


制度,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是專賣局接收的7家工廠之一,改稱為


臺灣省專賣局臺北酒工廠。歷經多次改制,64年時,改為臺灣省


菸酒公賣局臺北第2酒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土城-鹿港甘仔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